專訪 First Code Academy 掌握未來語言  6歲也能寫Apps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語言,與電腦溝通則需要 coding(程式語言)。隨著 Apps(流動應用程式)逐漸融入我們日常生活,coding 已被喻為未來的語言。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及 IT 巨頭如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等,都呼籲大家學習編寫程式。

小朋友容易上手

許多家長初聽到 coding 一詞,都以為是非常複雜的事物,亦認為較適合男孩子,但原來即使是只得 6 歲的小朋友,不論男女,也能學懂編寫自己的 Apps。First Code Academy 的成立,便是專為 6 至 15 歲小朋友提供 coding 課程。

First Code Academy 創辦人辛婥琳(Michelle)本身是會考 9A 狀元,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修讀經濟學,畢業後在著名投資銀行任職股票分析員,經常研究科技公司,更有機會跟隨上司到杭州會見阿里巴巴的管理層,見識了很多,也認定科技與生活息息相關,因而種下了轉投科技行業的念頭。本身不懂程式語言的 Michelle,其後跑到美國矽谷修讀一個密集式的短期編程訓練課程,並於閒暇時義務教當地小朋友編寫程式。自此,Michelle 發現科技與教育的發展潛力很大,亦希望把美國已發展的一套帶來香港,讓本地小朋友也能學習編寫程式。

Michelle 認為,小朋友猶如白紙一張,在學習 coding 上很快便能上手。「記得有一次親子班,大人與小朋友一同上堂,我發現家長會較留心,然而小朋友卻很快上手,有時甚至會反過來教家長,是一個很好的親子交流。」

事實上,First Code Academy 一位 Term 3 學生 Euan,已由 Python 編程工具進展至學用 JavaScript。他早前更獲邀在 TED X YCISHK 作公開演說,向觀眾分享他如何透過 coding 表達自己。

發揮創意  訓練耐性

「現今的小朋友一出生便已接觸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Digital Native』一代。對他們來說,學習 coding 猶如學習樂器一樣;相對於成年人,他們學起來更容易上手。」Michelle 認為小朋友有很多創意,而 coding 就是一個中介,可讓他們把自己的創意想法,透過駕御介面,變成可以應用的 Apps。

First Code Academy 採用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 MIT App Inventor 工具,以類似積木的形式讓小朋友逐步編寫程式。Michelle 坦言,在編寫程式的過程中,很多時都會出錯,10 次中 9 次出錯乃正常事,但積木形式可讓小朋友容易理解哪個步驟出錯,因為若出現問題的話,積木便不能扣上。從錯誤中找出解決方法,正正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耐性和對細節的專注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程式員大多是男的,但 Michelle 卻謂其實沒有男女之分。她舉例曾在一個每年舉辦一次的 Girls Can Code 工作坊中,請在座女孩子想像程式員的模樣並畫出來,結果發現年紀越小的,所想像的都不一定是男生。

學習不完美

「現今社會幾乎要求小朋友做個完美學生,但學習 coding 不會如此,因為 Apps 並沒有所謂『完成』的一天,即使強大如 Facebook 也未能稱為完成。」Michelle 認為讓小朋友自由發揮更重要,而不是完美。「要是人人步驟一樣,豈不是很悶?願意冒 creative risk 表達自己,與他人不同,是一件好事。」Michelle 希望讓小朋友知道,原來學習可以是這樣放鬆,也明白並不一定要競爭,而可以是互相合作。課堂導師都是有經驗的軟件工程師,如學生有任何問題,導師都會幫忙和分享。

展示作品  建立自信

課堂採用活動教學,導師鼓勵互動和討論。「上課情況一定看似混亂,因為小朋友不只用電腦,亦會在白板寫下構思,或與其他同學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所以他們會離開座位,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每個學期完結前的最後一堂,同學都要為自己的作品進行 presentation,以建立他們的信心。

課堂一般為 20 堂,年齡最小的一組由 6 歲至 8 歲,Michelle 不建議他們全程對著電腦,所以會借助從外國買入的最新款機械模型,再配合 Apps 來教導基本概念。至於 9 至 12 歲的一組,會以一個 App 教一個概念,所以同學在第一堂已能編寫一個 App。「製成品可以好簡單,但卻很有成功感。」而設計完整的 Apps 作品,更會正式放在 App Store 供下載,同學們可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給朋友,成就更大滿足感。

自行設計  解決問題

較年長的同學通常選擇設計實用的 Apps,例如有同學因自己時常忘記帶家課冊,相反手機卻一定會帶在身邊,於是設計了一個可用來抄寫各科家課的 App。另一位9歲的同學因自己普通話學得不好,所以設計了一個普通話測驗 App 來考自己拼音。可見這些設計都與同學的日常生活有關,可用來解決問題。

同學如設計出優勝的 Apps 作品,更可參加比賽。訪問當天,剛巧兩班同學輪流 present 自己的作品,經討論後再作修改,然後便參加於 4 月 18 日舉行的 AppJamming 比賽,被選中的勝出者將有機會前往美國參加麻省理工學院於 7 月舉辦的 MIT App  Inventor Summit。

學生心聲

Euan, Term 3(Singapore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 Secondary 1)

「我最初只是上暑期班,後來覺得好玩,於是請爸媽讓我繼續學。我初時懂得很少,只用 Scratch、MineStorm 等,後來就由 Python 轉用 JavaScript。我不大喜歡寫 Game,較多寫應用 Apps,因為覺得實用,例如我設計了一個名叫 Utilitme 的工具,集合了 Calculator(計算機)、Sketch Pad(速寫簿)、Notebook(記事簿)以及 To Do List(待辦事項列表)。」

Francis, Term 2(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 Grade 5)

「我覺得學習 coding 很好,可以寫很多 Apps。最初是爸媽建議我學的,我本來亦一竅不通,但現在寫了一些實用工具和遊戲,例如 Translator 和 Wild Goose Chase 等。我想繼續學,希望可設計一些有趣又與眾不同的遊戲。」

Nadine, Term 2(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chool, Grade 5)

「我來上堂前完全不懂 coding,初學時覺得頗難,花了很多時間,要兼顧所有部份,不過很高興最終也能成功。如不懂的話,我會問導師,又或嘗試另一些做法。我喜歡有趣的遊戲,例如我設計了 HK Quiz、WiseOwl 這類 Yes & No 問答遊戲。」

小朋友長時間沉迷電子產品,固然帶來不良影響,但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指,每天玩不多於1小時電子遊戲的兒童,比完全沒有接觸的有較少情緒問題,而社交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亦較高。兼任 Facebook、Dropbox 及 Zappos 顧問的 iLike 創辦人 Ali Partovi 曾指出,要清楚分辨花在「使用」(例如看影片、玩遊戲)和「創作」的時間,他認為如小朋友是用來創作電腦藝術、編輯影片或編寫程式,限制並不合理。從現實一點的角度看,家長何不正面地引導小朋友,把他們玩電子遊戲的興趣轉化成編寫遊戲程式的能力?

Michelle 認為小朋友有很多創意,而 coding 就是一個中介,可讓他們把創意想法,變成可以應用的 Apps。

Michelle 鼓勵學生把構思寫在白板上,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和討論。

這一代小朋友是「Digital Native」,相對於成年人,他們學起來更容易上手。

編寫程式很多時都會出錯。從錯誤中找出解決方法,正正可以訓練小朋友的耐性和對細節的專注力。

課堂鼓勵同學互相討論,引發思考空間。

女孩子一樣可以寫 Apps。

每個學期完結前都會進行 presentation,讓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從而建立自信心。

First Code Academy
網站:http://www.firstcodeacademy.com
課程:First Code Tinker(Grade 2-4)
First Code Explorer(Grade 4-6)
First Code Creator(Grade 7+)
另有暑期、復活節等短期班。
一般課堂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另設中文班。

圖、文:P 牌父母 | P Parents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