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幼兒 STEM 精神  培育探索與解難能力

在急速變化的世界,知識變得容易過期,孩子今天學到的知識,待畢業後已未必合用。要培育未來人才,培養孩子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不怕困難和失敗的態度更為重要,而這正正是 STEM 教育背後的真正意義。

聽到 STEM 一詞,大家可能立即聯想到機械人或編程,但其實 STEM 教育並不一定需要電子器材,關鍵是背後的探索精神。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去年開始,聯同耀中幼教學院和職業訓練局共同推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智.幼.趣」計劃,為本地教育者和家長提供適合幼兒的 STEM 教學資源套、培訓和支援,是目前全港最大型和最早針對幼兒的 STEM 教育計劃。

該計劃分階段於 20 所學校進行,目標惠及 120 名教師與 345 名準教師、逾 1,200 名幼兒及其家庭。賽馬會日前假耀中幼教學院舉行啟動禮及分享會,其中六間參與計劃的幼兒學校亦設有攤位,展示第一年的學習成果。


〉一眾主禮嘉賓為賽馬會「智.幼.趣」計劃主持啟動儀式。

為未來培育人才

耀中幼教學院於計劃中負責教材開發、老師職前培訓、家長教育及社區接觸。該學院助理教授兼賽馬會「智.幼.趣」計劃項目聯席總監陳裕榮博士道出該計劃的初心:「社會變化很大,我們現在訓練幼兒,待他們大學畢業已是二十年後,那時世界會變成甚麼模樣呢?從事幼兒教育眼光要更闊,要為未來社會培育優質人材。我們今天知道科技是未來的重點,因此致力培養幼兒從小有 STEM 的知識、能力和態度。」

具體來說,STEM 能力到底是甚麼?陳博士解釋:

STEM 能力就是指 21 世紀技能,包括 Communication(溝通)、Collaboration(協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思考)以及 Creativity (創意)。這些亦是我們希望小朋友未來二十年後也能繼續應用的技能。

「解決難題,並非只運用 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其中一項,而是透過四大學習領域融會貫通,用 STEM 的角度看世界。」


〉陳裕榮博士表示,計劃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勇於創新的態度以及屢敗屢戰的堅毅精神。

重視勇於創新的態度

相對於中小學教授學科知識和技巧,該計劃更著重培養幼兒在過程中遇到問題時迎難而上的態度。陳博士強調:

計劃的重點是培養孩子勇於創新的態度,因為研發新產品總不能一帆風順;每位創新者、發明家的堅毅和屢敗屢戰的精神,我們也希望能灌輸給孩子。

「幼兒年紀尚小,所造出來的產品固然不會完美,但我們希望幼兒透過整個研究和解難過程,嘗試製造不同產品,若發現不可行,再試另一個版本,從中培養迎難而上的態度。」


〉教學框架是引導幼兒「找出生活中的問題 > 想像及計劃解決問題的方案 > 製作 > 改良」,培養解難能力。

三合一教材貫穿家校

計劃以「家校社」模式,讓老師、家長和社區人士學會如何與小朋友一起探索 STEM。當中包括一套由耀中幼教學院編寫的 STEM 資源套《JumpStarter》,採用三合一形式,包括教師指南、家長指南和幼兒故事繪本。陳博士解釋,教材每期都由一個大概念貫穿,並於教師指南和家長指南中,提供分別適合於課室中一大班同學參與,以及適合在家一對一玩的活動,前者希望透過提供一些 STEM 活動,啟發老師作備課參考,後者則提供較詳盡的指引,包括影片連結,好讓家長能一步步與孩子一起探索 STEM 的樂趣。

至於故事繪本,同樣以大概念貫穿,並特意分開中文和英文兩個兩本。陳博士解釋,對幼兒來說,夾雜中英文於同一版面,反而會造成混亂。此外,繪本的主角設定是一個喜歡穿著牛仔裙的小牛女,名叫巧兒,她身上常袋著筆和記事本。他指出這些細節是希望帶出 STEM 並不是男孩子的專利,而牛仔裙、筆和記事本則象徵不怕在探索的旅程中弄髒衣服,並能隨時隨地把探索過程記錄下來。


〉特別為幼兒編寫的《JumpStarter》STEM 教學資源套,採用三合一形式,包括教師指南、家長指南和故事繪本,每期以相同的大概念貫穿。

父母陪伴一起探索

坊間誤會學習 STEM 必須購買電子產品,陳博士強調:

親子 STEM 採索其實並不需要昂貴的電子產品,當中最『昂貴』的,就是家長的寶貴時間。

「我發現有些家長買了貴重的電子產品後,讓小朋友獨個兒玩。其實,最重要的是親子交流,小朋友與喜歡的人一起玩,會學習得最快,而他們最喜歡的人,正是家長。我希望家長能騰出時間,陪伴小朋友。坊間有很多不同材料,又或行山看樹葉、參觀科學館和博物館等,都可培養小朋友探索 STEM 的興趣,令他們明白可以幫助人類社會發展。」

老師家長學生同受啟發

啟動禮當天有六間幼兒學校設置展示攤位,聖公會聖三一堂曾肇添幼稚園是其中之一。該校鄭曼淇主任表示,參與計劃前未有實確方向,以為 STEM 就是關於機械人或深奧的科學知識,但後來明白其實是取其背後的精神,讓小朋友好奇探索;後來參與了老師培訓,更漸漸建立起信心。

經過一年,鄭主任發現小朋友的表現在解難思維、表達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最大進步是解難能力,他們能在生活上發現問題,然後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而在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新問題衍生,例如他們製造的產品不斷出現問題,但經過同學之間的討論,最終也能解決,成功製成新的成品。」

該校第一年參與的包括幼兒班和低班,他們發現玩具聲音影響到其他正在學習的組別,於是在老師的指引下進行資料搜集、設計、研究物料等,拼湊了用於桌上的玩具墊,但後來發現玩具掉落地上也會發出噪音,於是再作討論,最後製作了圍欄。「只要老師抱持開放態度,給予空間,即使是年紀小的幼兒,原來也能做到 STEM。」

參與計劃的家長和學生分享:


〉就讀於嘉諾撒聖心幼稚園的張可澄小妹妹,與媽媽一起分享參與 STEM 活動的樂趣。


〉基督教服務處觀塘幼兒學校陳沛孜小妹妹分享他們的設計,是希望弄乾濕漉漉的雨傘,讓清潔姐姐不用辛苦地不停抹地。


〉鄭曼淇主任坦言,初時以為 STEM 是機械人或深奧的科技概念,但參與計劃後,明白到探索精神才是重點。


〉其中六間參與計劃的幼兒學校設置攤位,展示第一年的學習成果。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左二)表示,計劃目的是提升本地 STEM 教學水平和幼兒才能,引發興趣和好奇心,培養自主學習和解難能力,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而非在於希望人人做工程師。

圖、文、影片:P 牌父母 | P Parents 編輯部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