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溝通系列(四):父母要學會「袖手旁觀」?

論育兒教養,不時說到「管教」二字,但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兒家傾」親子溝通計劃經理兼註冊社工馬楚雯認為,「管教」意味著權威,由上而下,帶有控制對方的想法。「腦內不停想著管教,會不自覺地把這個訊息表現出來,如遇到思想較敏感、自主性較強的小朋友,便容易引起反抗,衝突亦會多起來。若小朋友只屈服於權威,那麼他們便可能趁父母不在時,做出不容許的事情,因為他們沒真正認同家長所說的,久而久之他們亦沒有了自我節制的能力。

正因此,該計劃服務會從溝通和關係入手,他們認為先有健康的溝通,那樣在教導上的要求和規範才能透過溝通過程令雙方達到共識,而執行的機會亦會大一點。

上一篇:
善意溝通系列(三): 父母分飾忠奸不恰當?

退後一步  另有發現

家長的人生經驗和閱歷比小朋友豐富,自然希望他們聽自己的話,但亦往往因此忽略了子女的想法、創意和潛能。溝通是雙向的,該計劃的表達藝術治療師江卓姿鼓勵家長先放下前設,少一些批評,然後邀請小朋友回應。「在親子繪畫工作坊中,我請家長學習嘗試不要說不,例如將『不要亂畫』改說成『不如畫好這一邊』。」

她說其中一對母子不太了解對方,常各持己見,當他們要共同合作繪畫一幅大畫,便不時出現小衝突。媽媽後來嘗試作出善意溝通,退後一步,最後發現了兒子的創意。她對兒子說:「原來我從來沒留意過你所調的顏色這麼特別,在多組之中,你的顏色最鮮艷、最與別不同。」那一刻,兒子表現得很高興。江卓姿說:「幾節前,媽媽還說他畫得骯髒;幾節後,她對他的目光不同了。」

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隨年月成長,如家長仍停留在原來的管教模式,衝突在所難免。

馬楚雯曾處理一個個案,孩子年屆 19 歲,仍與家長有很多衝突,導致家長自己也出現情緒困擾。經了解,這是因為家長未覺察孩子的成長階段已不同,仍然用照顧小朋友的模式,於是出現了期望的落差。

「隨著孩子成長,親子之間的距離、溝通和相處模式、親密程度等,不免需要有所調節。年青人需要空間,家長應給予空間和信任,要相信他們有能力應付自己的日常生活,而家長的責任就是站在遠處觀察,當子女有需要時,便走近給予支持。」

信任孩子  與他們同行

曾處理不同個案的馬楚雯深深感受到,信任很重要:「要是不信任孩子,他們永遠不會學懂負責任,和建立自己的能力以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相信疫情後,世界秩序會變得不同,會有更多挑戰,所以家長更應信任孩子。我們不是要鋪路拖著他們的手去走,而是與他們齊心同行。當孩子知道父母對他們有信心,與他們同行,那即使偶爾在途中跌倒、面對挑戰,他們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


〉計劃不時舉辦親子藝術活動,過程中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親子時光,家長與孩子全情投入及合力參與,拉近親子關係,了解對方更多。


〉每一道菜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親子以繪畫記錄及泥塑創作,盛載這些充滿溫度的家庭片段。

圖、文、影片:P 牌父母 | P Parents 編輯部
(活動圖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