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溝通系列(二):孩子鬧脾氣要體諒?

小朋友年紀尚小,表達能力有限,亦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因而較容易鬧脾氣,若然家長也不懂得處理,不但未能幫小朋友紓解情緒鬱結,更會影響雙方的關係。善意溝通,是解決這問題的起點。

問 = P 牌父母 | P Parents 編輯部
江 = 江卓姿(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兒家傾」親子溝通計劃表達藝術治療師)

上一篇:
善意溝通系列(一):如何改善親子及跨代關係?

問:可否列舉一些透過善意溝通改善關係的實際個案?

江:其中一個個案中,兒子經常鬧脾氣,回家後大力把書包掉在地上,久而久之媽媽的情緒也受到影響。我們遂提出首兩個步驟:客觀觀察,說出感受。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不懂得用嘴巴去說出自己的感受,建議家長可留意一下小朋友說話內容以外的非語言溝通,例如眉頭眼額、身體動作、說話聲浪和聲調、關門力度等,這些都可能包含了小朋友想告訴大人的訊號。

個案中的媽媽以前並不明白,一開口便問兒子:「點解你成日都發脾氣?你咁樣會令我同妹妹都好忟憎。」——「成日」並不是客觀的表達,他可能只是不開心時才鬧脾氣,卻被標籤為「成日」。兒子不懂得表達情緒,再聽到媽媽說「成日」,便覺得自己不開心,還要被媽媽責備,所以便抗拒再跟媽媽說話。

其實,孩子有脾氣未必是壞事,問題是我們如何了解他們鬧脾氣背後的原因,可能他們只是想表達情緒卻用錯了方法。經過幾次會面,媽媽回去嘗試留意兒子的行為,並試著作出善意表達:「我見你眉頭緊皺,把書包擲在沙發上,是否有些不開心?我好擔心你。」兒子聽罷,表現跟以往完全不一樣,雙眼望著媽媽,跟她說:「今天學校有同學蝦我。」

當小朋友情緒不穩,他們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他人。成人如能冷靜地描述客觀狀況,並替小朋友把情緒表達出來,便有助他們調節自己的情緒。


〉香港小童群益會賽馬會「兒家傾」親子溝通計劃表達藝術治療師江卓姿

〉家長細心觀察到孩子的喜好,將其融入於創作之中。


〉家長與孩子來到陶藝工作室,為對方送上自己親手捏造的陶瓷碗,藉此交換欣賞對方的心意。

下一篇:
善意溝通系列(三):父母分飾忠奸不恰當?

圖、文、影片:P 牌父母 | P Parents 編輯部
(活動圖片由受訪機構提供)

Share on facebook
Facebook